近期,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再次加剧,其冲突领域已延伸至医疗器械行业。我国已决定将欧盟企业排除在部分医疗器械的公开招标之外,这一决定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使得中欧贸易关系面临了新的重大挑战。
中国出招应对
7月6日,中国财政部发布声明,指出医疗器械采购订单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约等于530万欧元)的项目,欧盟企业将不得参与竞标。不过,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欧洲资本企业不受此限制。这一规定适用于假体装置及其组件、医疗设备、手术器械等众多产品类别。声明进一步阐明,对于非欧盟企业的投标而言,其从欧盟引进的产品价值需控制在合同总额的50%以下。
贸易冲突溯源
实际上,中欧贸易间的矛盾并非一时之过。过去三年间,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等多个经济领域均出现了分歧迹象。2024年4月,欧盟委员会依照2022年制定的新规定,首次对中国在公共采购领域的医疗设备行为进行了调查。委员会表示,此举旨在争取进入中国政府采购市场。
欧盟前期行动
欧盟于6月20日发布了针对中国企业的最新规定。该委员会指出,这一措施是对欧洲在华企业遭遇限制的应对。根据欧盟提供的数据,其95%的公共采购项目向全球竞争者敞开大门,然而,欧洲企业普遍面临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的困境。
中方行动逻辑
7月6日,中国商务部对外公布了一份独立声明,对相关应对策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举显然是对欧盟之前所采取的类似限制性措施的直接反应。在此之前,欧盟的行为已导致中国企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局面,而中国此次采取行动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贸易秩序的公平性。
政策实施细节
中国最新发布的政策立即开始执行,并配备了相应的灵活性措施;对于在欧洲资本企业中开展业务的企业,该政策并未施加任何限制,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它们在中国境内合法运营所受的影响。在产品覆盖层面,该政策涵盖了医疗采购领域中的关键器械种类。
未来影响展望
中欧医疗器械贸易间的竞争正日益加剧,其发展走向充满不确定性。若双方持续保持对立,这种状况或许会对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链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医疗器械行业也感受到了中欧贸易摩擦的波及,这一情况反映出双方贸易争端日益严重。展望未来,双方是否能够通过沟通与谈判化解分歧,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还需时间的检验。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者点赞并转发本文,同时期待您提出宝贵的反馈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