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7月1日电,中新网报道,随着新时代电影领域的拓展,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正逐步实现从宏大叙事向微观描绘的转变。《大改水》这部影片,作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作品,选取了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故事背景,运用“四季轮回”的章节式结构、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古今交融的水利故事叙述,生动描绘了乡村发展建设的宏伟景象和光明未来。影片在银幕上实现了从“政策语言”向“生命语言”的创造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标志着叙事手法上的创新,而且实现了对主流电影语言表达模式的深度革新,并且为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视角。
该影片得到了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资助,并由中共喀什地委宣传部、中共伽师县委宣传部以及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共同参与制作。此外,该影片由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和新疆德汇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民生工程的银幕叙事重构:从数据到情感的转化
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以17.49亿元的投资规模和1827公里的输水管道长度为支撑,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饮水安全项目,转化为一部洋溢着人文关怀的视觉叙事作品。影片通过展现基层水利干部英捷的个人经历、村民生活的变迁以及工程实施中的种种挑战,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种通过细节展现整体的手法,让主流的价值观更加深刻地扎根于人们心中。
在叙述过程中,导演巧妙运用了“四季更替”的章节式布局,将春季描绘为勘探水源的时期,夏季则聚焦于方案论证的设计阶段,秋季转向管道铺设的施工环节,冬季则是对抗严寒的抢修决战。每个季节都对应着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并且赋予了自然时间以象征性的内涵。这种结构设计与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相契合,通过各个阶段的情节安排,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体系。从春季的干涸到秋季的丰收,这一变化象征着改水工程为当地居民带来的活力与期盼,彰显了电影符号学中“自然符号”所具有的象征作用。自然的时间周期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从而提升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镜头精准对准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饮水问题,这一核心民生议题,深入展现了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该影片详尽地描绘了改水工程从设计规划到实际施工的整个流程,并且生动展示了工程完工后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例如孩子们因水质提升而得以更健康地成长,以及特色农业因优质水源的供应而蓬勃发展,这些情节生动地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为了真正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每一项关乎民生的工程项目,无不汇聚了众多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援疆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跨越万里的团结诗篇
《大改水》作为广东文艺援疆的显著成就,巧妙地将17.49亿元投资中的援疆资金转变成了银幕上的团结象征。影片中,展现工程攻坚关键时刻,各民族子女携手挖掘水渠的情景不断呈现,他们满手泥土的双手在管道接口处紧密相接,这一特写镜头将“粤新两地跨越万里的深情”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画面。
电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援疆精神的口号宣传上,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的交流,生动地呈现出来。广东的援疆工程师将岭南地区的水果种子带到了伽师县,让它们在那里生根发芽,而援疆医生则为当地的村民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情景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援疆工作的深厚内涵。在援疆干部与当地群众围坐一堂,共享抓饭的时刻,食物的香气与欢声笑语相互交织,共同绘制出一幅民族团结的温馨画面。当晶莹的雪水汇入村寨,各民族村民手持各式容器取水品鉴,维吾尔族长者以自来水烹茶的场景显得格外庄重,这不仅是对改善水质成果的欢庆,更是对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生动展现。这种叙事手法,将抽象的政策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使得“援疆精神”不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转化为新疆各民族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幸福体验,同时也让观众在情感的共鸣中,对制度优势的深刻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
人物精神的去脸谱化探索:从符号英雄到生命个体
本片舍弃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塑造完美英雄形象的老套手法,转而聚焦于众多生动鲜明的普通英雄。影片中的主角英捷,其形象跳脱出“高大全”的固有框架,呈现出了多面的性格特点:他作为水利专家,表现出严谨和执着的职业精神;作为基层干部,他展现出务实和担当的工作态度;作为家庭中的丈夫和父亲,他流露出了温情和愧疚的情感;而作为癌症患者,他则面对恐惧,却依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影片在展现英捷的专业素养时,并未仅仅描绘其英勇事迹,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技术性细节来体现其精湛的工匠技艺——诸如他俯身于盐碱地,用舌头尝测土壤的酸碱度等场景,这不仅贴合了水利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生动地刻画出了角色的敬业态度。影片在展现英捷脆弱之处上更显突破性:他在医院接过诊断书那一刻,独自一人于楼梯间低声饮泣的长时间特写,让观众得以目睹这位英雄人物在普通人身份下的情感起伏。
影片在塑造配角方面,同样致力于展现其多维面貌:维吾尔族老支书买买提,其态度从起初对工程的疑虑转变为全力的支持,这种转变并非仅仅依靠空洞的说教,而是源自于他亲眼目睹的工程实际效果;而年轻技术员吾米提,从理论知识的积累到实际操作的进步,也为整个故事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这些人物共同描绘了大改水工程的众生画卷,让宏伟的主题落在了真实的生命感受上。无论是引领和实施大改水进程的先锋与执行者,亦或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追随者和受助者,他们都在大改水的征途中,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投入其中。基层水利干部英捷在职场与家庭情感的交织中,以及普通村民对美好生活憧憬与奋斗的过程里,都让观者深刻感受到了改水工程背后每一个生动个体的存在。
历史与现实的水利叙事交融:文明基因的当代激活
在影片里,不论是老一辈水利工人所回忆的“涝坝水”带来的困苦,与年轻人在手机上查看的水质检测数据所构成的古今对话,亦或是古代坎儿井遗址与现时的输水管道并排展示,这些情景都让现代的改水工程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相互映衬,为工程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叙事深度。这种将硬核工程与历史文化、艺术表达巧妙结合的途径,不仅彰显了改水工程在历史上的重大突破,而且激发了丝绸之路水资源传统治理方式中创新发展的文化底蕴。
此外,电影深入探讨了在治水实践中,不同民族所共同形成的文化共识。比如,当技术人员引入的现代水利知识同当地维吾尔族工匠流传下来的坎儿井技艺在施工场地交汇,当英捷在工地集会上用维语和汉语阐述工程计划,当现代测绘工具与传统的坎儿井图示一同摆放在办公桌上,这些具体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将新疆的治水故事融入中华文明发展长河的历程,同时也描绘了多元文化在历史与当下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大改水》一书没有仅仅局限于对工程取得的成就进行单方面的赞美,它没有回避在改水工程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和疑问。相反,书中通过描绘基层干部的奋斗、村民的困惑以及技术上的难题,使得“党的领导”这一宏伟主题得以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上得以确立,并且成功地完成了从“政策表述”向“生活体验”的转变。这种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得以深切体会,洞察民生项目背后所蕴含的辛勤付出与深远价值。它让观者目睹,每一项民生项目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人在历史浪潮中凭借智慧、勇气与奉献共同绘制的时代篇章。这种从“国家叙事”向“生命叙事”的转变,亦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水利叙事之间的和谐融合。作品不仅提升了艺术上的吸引力,还搭建了政策表述与民众情感之间的稳固纽带,既使观众直观体验到了改水工程带来的重大历史变革,又激发了新疆各民族人民对水资源的共同情感记忆,让现代建设事业拥有了丰富的历史厚度。
结语
随着《大改水》的片尾字幕在帕米尔高原那雄伟的景色中缓缓显现,那曾经极其珍贵的甜美之水,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物理特性,转而成为了一个蕴含深厚文化意义的象征。这是一面映照着新时代中国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领域辉煌成就的镜子;这是一座将国家战略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桥梁;更是一首以电影艺术独特魅力歌颂新疆建设发展中的平凡英雄,以及伟大时代孕育出的非凡精神的赞歌。
银幕上的甘甜之水,在观众心中激荡起暖意涌动,我们所见证的,不只是电影的成就,更是中国故事、新疆故事的生动叙述,以及中国精神的鲜明体现。《大改水》所探寻的叙事手法和精神内涵的解析之道,无疑将为众多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带来宝贵的借鉴,激励着电影工作者持续以光影记录时代,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注入灵感。该作者为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会员,同时也是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