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上,位于北卡三角区的亚洲超市普遍显得平凡无奇。这些超市往往隐匿于商场的一隅,拥挤在挂着褪色标识的矮小建筑物中,与美国主流的大型超市相隔甚远,周围常与理发店、洗衣店以及按摩中心为邻。
去年夏季,我初次踏入Durham的黎明环球超市(Li Ming Global Mart),心中不禁疑惑自己是否误入了歧途:超市内冷气十足,仿佛置身于冷库之中,手机信号全然消失,连免费的WiFi都无法搜索到。空气中弥漫着鱼腥、酱油的香气以及清洁剂的气味。货架上商品摆放杂乱无章,而那些需要用力推动的手推车,其车轮在地面上的摩擦声刺耳。头顶上的日光灯投射出惨白的光线,在紫色茄子的表皮上反射出冷冽的金属光泽。
我在Cary的Grand Asia Market、Raleigh的Fresh International Market、H Mart以及Raleigh的Patel Brothers等地,屡次遭遇了类似的混乱现象,只是沟通的语言从粤语式的普通话转变成了印地语,而价格标签也从繁体中文换成了印刷的英文。
那些被认为不够美国化的元素,实际上承载着北卡罗来纳州众多不为人知的真实日常。这里并非异国风情的主题超市,而更像是一幅描绘亚洲移民生活的画卷:它由各式调料、冷冻鱼丸、茶饮以及面点等元素交织而成,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档案记录。
身处美国,踏入亚洲的购物市场,常常让人体验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奇特感觉:
货架上摆放着中、韩、日文混杂的调料瓶,耳边回荡着八九十年代粤语流行歌曲或港台广播剧的旋律,收银台旁的阿姨用或标准或不标准的粤语普通话报出商品价格,而旁边的顾客则用英语向孩子解说“稻香村”的含义……
诸多事件同时涌现,错综复杂,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和谐。你并未重返故土,却又难以将其归类为美国日常生活的常态。这是一个文化的平行世界,时间既不属于过往,也不指向未来,而是由移民群体共同编织的“正在进行时”。
这种“同步异时空”的体验,或许正是美国亚洲超市最具感染力的一面。它使我目睹了一个在语言、风味、记忆和地域之间不断“协商”与适应的群体,人们在选购米面、酱油等商品的同时,也在努力将两个世界融合进同一个厨房。
在黎明的收银台附近,我目睹了一位长者正用汉语向店员询问他想要购买的“台岛凤梨酥究竟是哪一种”。他将盒子递给一旁站立的、已步入中年的孙子,并说道:“这个,你小时候曾经品尝过的。”而在大亚洲的面包区域,一位三十来岁的男士正在通电话:“妈妈,我现在身处Grand Asia,要不要我给您带两个叉烧包作为明天的早餐?”
黎明环球超市美食广场的菜肴
在H Mart的熟食区逗留一小时的时光,你将目睹韩裔奶奶们携孙辈一同享用冷面与泡菜炒饭的温馨场景,同时,还能看到印度裔高中生点了两杯奶茶,随后自拍并上传至社交平台。
在亚洲的超市里,我经常目睹这样的画面:孩子们正流利地用英语交谈,而他们的母亲则用母语焦急地催促。这一家三代人在酱油货架前驻足良久,热烈地讨论着要选购哪一款——是李锦记、海天、珠江桥还是万字牌。这样的对话,成为了移民家庭中最为真挚的亲情互动。
亚洲超市成为了不同代际间交流的纽带,通过一袋面条、一盒腌蛋和一瓶陈醋,它连接着几近消失的文化脉络。这些传承下来的记忆,或许在人们事后才逐渐意识到其价值。
《在H Mart哭泣》这部回忆录由日本早餐乐队的主唱及吉他手Michelle Zauner于2021年所著。书中记载了她在母亲离世之后,常常光顾H Mart,这种行为仅是为了让自己相信母亲依然陪伴在自己身边。
在H Mart,我仿佛在寻觅母亲过往存在的痕迹。更为关键的是,我渴望找到那些可以带回家的回忆,那些能够让我保留在她身边的一部分。
那句话让我记忆深刻。Zauner,这位韩裔美国人,在母亲离世后,通过恢复她们共同记忆中的饮食文化——泡菜的腌制方法、牛骨汤的熬制技巧,以及米饭搭配的菜肴——以及母女间最后的对话方式,重新找到了自己模糊的韩国家庭身份。而她流泪的H Mart,实际上成为了代际情感的临时庇护所。
美国的巨型连锁超市注重动线设计、货架布局以及成本效益,而亚洲的超市似乎从不担心“过于杂乱拥挤”,以至于你难以辨别这里究竟是超市、杂货店、肉店、面馆,抑或是简易的美食广场。其商品种类、服务语言以及人流量,都缺乏一丝经过精心规划的“理想生活画卷”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习惯了这种杂乱无章的景象,甚至开始觉得,这或许正是亚洲超市在北卡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意义:它并不介意是否需要向美国主流文化展示所谓的“异国风情”,反而成为了一个汇聚了华人、韩裔、印度裔、越南裔等多个族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映衬、相互交织的场所,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缩影。
现在,亚洲超市已非边缘行业。到了2024年,美国最受欢迎的杂货店榜单上,沃尔玛和Costco已不再是领头羊,取而代之的是大中华超市。该以中国商品为主的连锁店在全美9个州开设了23家分店,年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而像99大华、H Mart这样的老字号亚洲超市也在不断拓展,它们正成为多族裔消费者购物的新动力。
依据Circana数据公司的统计,在2023至2024年间,美国超市内“亚洲/民族食品”的销售额增长速度是整体水平的四倍之高。
这种转变背后,隐含着一种显著的发展动向:亚洲的饮食文化正逐渐融入美国的饮食主流。越来越多的非亚洲血统的消费者开始主动探寻亚洲风味,无论是从辛拉面到泡菜,还是从奶茶到印度咖喱。H Mart的高层管理人员表示,目前他们的顾客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非亚裔,而企业也正通过提供试吃、制作教学视频等方式,向消费者传授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食材。
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连锁亚洲超市品牌,北卡地区还拥有众多规模虽小但类型多样的本地亚洲超市,诸如黎明、东方、华夏等。这些店铺面积不大,但价格亲民,彼此间关系融洽,就如同社区厨房一般,为移民们的生活增添了温馨与温度。
今日上午,我踏足Cary的繁华之地——大亚洲。自年初便听闻该区域即将面临拆除的命运,并计划转变为集体育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现如今,大亚洲所在地的南山购物中心显得空旷无人,众多店铺纷纷撤出,原本的停车位也转变成了繁忙的车行道。
相传,大亚洲在此扎根已近三十年,它曾是众多亚裔家庭的地理依托。新到北卡的移民们,常常将这里作为他们的第一站:购买米粮、炊具,接着在面包店排队,又在小吃摊寻找座位享用豆花。对于许多人而言,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一个集体适应异国他乡的过渡空间。
L小姐自成都迁至北卡已有超过一年。起初,她如同众多新到移民那般,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绿油油的草坪、茂密的森林、邮筒、万圣节时出现的骷髅、后院中出没的野生鹿群、四处乱窜的松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份激动逐渐消退,日常生活的琐碎接踵而至:孩子开始上学,丈夫去往工作岗位,而她每日醒来,所面对的却是一种空荡荡的虚无感。
她向我透露:“由于语言能力不足,我的工作签证未能获批,因此我目前无所事事。日复一日,我只能做饭、刷手机,偶尔去趟超市逛逛。到了周末,更是显得格外无聊……”她尴尬地笑了笑,“你们周末通常都做些什么呢?”
我们有时会一同前往亚洲超市购物。与我这位“临时居住者”的感受不同,对于L小姐而言,光顾亚洲超市并不仅仅是为了购买一些家乡的调味品,它更像是一种身份的短暂放松。
她曾感叹道,“在那片空间里,我仿佛重拾了常人的感觉。”她口中的“正常”,意指无需赘述、无需翻译、无需刻意放低音量去朗读那些汉字,能够与他人畅所欲言,不再有与众不同的感觉。
在亚洲超市的氛围中,她的母语、味觉与身体感官得到了重新调整。“你简直难以置信,我在那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商品陈列,我仿佛能嗅到家中厨房的油烟味,还有餐馆里那诱人的红油水饺,以及母亲的身影。”她感慨道。然而,唯一缺少的,是那种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挑选商品的自信与豪迈。
若将美国主流社会比作一条宽敞明亮的交通要道,那么亚洲超市则是一条静谧而绵延的小径,引领人们踏入一个文化共存的平行世界。在这里,除了各式调料、小吃和时鲜蔬菜,更有着一种文化时序的调整,它缓解了移民初来乍到时的失落感,同时也为那些暂时难以融入新环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栖息之地。
这种空间并不代表真正的归属感。L小姐坦言,她逛完亚洲超市后,常常会坐在车内愣神十几分钟,不知该往何处去,“那就回家炖一锅莲藕排骨汤吧。”她曾自言自语。
正如电影《甜蜜蜜》中李翘的经典台词所言: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香港,岂能就此草草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