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处于濒临崩溃、心跳完全停止的紧急关头,体外心肺复苏(ECPR)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命挽救手段应运而生。在7月4日,福建卫生报举办的《大医生开讲》直播节目中,三位来自医学界的专家向公众详细解读了ECPR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具体实例对这一技术的优点和潜在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成功案例速览
近期,一名外国游客在旅行期间不幸遭遇急性心肌梗死的困扰,随即被迅速转至厦门市第三医院进行救治。吴彬副院长指出,该患者的病情极其危重,心脏功能遭受了严重损害,并伴有严重的心律不齐,不幸导致心跳停止。生死攸关之际,医院紧急启动了应急计划,ECPR团队仅用30分钟迅速完成了设备安装,并成功进行了循环辅助。患者病情迅速稳定,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亦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患者得以安全返回祖国。此次救治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于ECPR的及时启动和团队的紧密协作。
ECPR优势显著
ECPR技术成功突破了传统胸外按压在血液灌注方面的限制,其每分钟输送血液量可达4至6升,这一输送量显著超过了传统按压的正常输出量,后者仅能输出25至30%。此外,ECPR技术还能显著提高有效抢救时间,相较于传统按压在30分钟后可能失效的情况,ECPR技术可以将抢救时间延长至60至70分钟,甚至更长。此举不仅为彻底消除疾病根源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来处理根本性的疾病问题。
应用条件严格
ECPR并非对所有心脏骤停患者都适用。若要实现该治疗手段的显著疗效,需对病例进行严格筛选,这要求患者必须存在可逆病因、心脏骤停时必须有目击者见证、且初始心律应为室颤等特定情况。同时,这些条件需在患者心脏骤停发生后的一小时内得到满足。根据国际统计数据,经过筛选的ECPR治疗患者存活率大约为31.1%,这一比例明显超过了传统CPR的约10%存活率。在我国,传统CPR的存活率更低,不足1%。对于符合ECPR治疗条件的患者,这种疗法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生存机会。
伴随并发症风险
ECPR技术对于处于生命边缘的患者而言,相当于提供了“生命维持”,其功能在于有效替代心脏和肺部的功能,大幅提高了患者的存活机会。然而,在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患者可能遭遇出血、感染以及肢体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截肢或神经损伤的严重后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良后果的产生往往与患者心脏骤停持续的时间长度及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若能在数分钟内立即启动ECPR,便能显著减少这些风险。
筛选提高成效
尽管存在某些潜在的风险,然而,通过执行严格的筛选程序,ECPR的治疗效果已经显著增强。筛选后的患者存活率显著提高,这一成就远超了传统CPR所能达到的效果。只要能够抓住时机并有效进行筛选,ECPR就有可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未来发展可期
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望让更多医疗机构掌握并运用该技术,从而让更多病患受益。这一进展不仅代表着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还为患者家庭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和希望。
ECPR技术在应用中显现出显著的优势,然而,它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如何精确评估他们是否适宜进行ECPR治疗?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我们也期待您对这篇文章的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