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现场人潮涌动,一位父亲向我提及他的儿子文采斐然,对写作情有独钟。我尚未应声,他身后那位儿子却面露不悦,不停地拍打父亲的手臂,暗示他不宜再提。父亲对我尴尬地笑了笑,随后便带着儿子离去了。
我身为一位大学教授,今次首度投身于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的咨询服务。我困惑于那名少年为何会阻止其父提供信息,同时亦不解他内心所持有的真实想法。
今年标志着我从本科院校毕业已有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诸多变革。尽管此次咨询会上考生数量不少,但与我进行深入交流的却主要是家长们。他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录取分数线、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与升学比例、保研政策以及转专业规定等方面。在这些家长中,有的社交能力极强,有的则显得较为内向,有的对相关事宜了如指掌,而有的则对这些问题了解不多。然而,每当我看到他们带着孩子,我的视线便会不由自主地转向孩子,我总是满怀期待,希望他们能说些什么。
面对父母询问保研比例,我常常会思忖:这孩子是否真的渴望继续深造?而每当他们提出转专业的疑问,我则会自问:这孩子是否真的有转专业的意愿?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他们大多保持沉默,尽管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想要探讨,然而,他们却鲜少开口提问。
也有家长直接向我咨询:“老师,请问哪个专业比较适合?我们孩子考了XX分,您能给我们推荐一个专业吗?”面对这种情况,我通常会问:“那么,您的孩子自己有什么想法?”有些家长会询问孩子的意见,而有的家长则干脆不回头,直接回应:“他(她)还不懂。”
经历了此类情境,你便会领悟到为何那些备受瞩目的报考咨询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建议大体上是可行的,而且基于这一法则构建的逻辑,由于能在实践经验中得到反复的证实,因而其合理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并非仅凭对与错的评判所能定论,然而其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将导致大学的自主性和对社会支持、促进的能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它还会减少生命经验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可能性。
许多家长觉得“热爱”不能当作“生计”,然而,我在大学所见却是“热爱”方能吃得香。那些成绩优异、前程似锦的学子,往往是对所学领域充满热情、不懈追求的。这种热情让他们在课堂和实践中充满活力,斗志昂扬,勇往直前。它不仅助力他们攻克难关,更使他们潜心研究,开拓未来。
不少家长会向我咨询某个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我常常想向他们表达,尽管不同专业在就业数据上存在差异,但每个专业都有就业顺利和就业困难的学生,因此,仅仅关注专业整体的就业前景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思考,在就业率高达99%的专业中,如何避免成为那1%的就业困难者,以及在就业率仅有1%的专业中,如何努力成为那1%的佼佼者,这对个人来说更具实际意义。“喜欢”与“不喜欢”在就业上的表现差异很大。
也有家长表示孩子对专业并无偏好,任何选择对他们而言似乎都无差别。然而,我们曾目睹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探索满怀喜悦。他们究竟是如何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逐渐熄灭了探索的热情,面对众多专业选择时却显得冷漠无情?我们无法对此视若无睹。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在这个机器不断追求与人类无限接近的当下,人类不能将自己完全交托于机器。人类构成了一种复杂多元的存在,我们无法仅以直线思维来解读和塑造其成长过程。若孩子自幼未能拓展梦想的疆域,那么绩点至上的标准随时可能将其无情击垮,即便他们能够继续前行,沿途所受的创伤亦难以愈合。
因此,我们仅限于高考期间提供志愿填报指导的做法是不够负责任的。高考志愿并非一个独立的人生节点,而应当视为串联起人生各个阶段的关键环节,将过往积累的力量传递给未来不断前行的自己。
在咨询会上,频繁被提及的“保研”、“考研”、“就业”以及“转专业”成为家长提问的核心词汇。尽管这些问题的具体方向各有差异,但它们共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家长们都希望为孩子的未来增设一道又一道的保障措施。你误以为那些所谓的保障并非真的稳妥,你只注意到了孩子踏入(或转入了)一个所谓的“热门”领域,却未察觉到他可能面临无法适应的困境;在你与他人谈论孩子光明的未来时,未曾意识到他或许正陷入迷茫与困境中;你只看到了孩子继续深造,却未意识到其中多数人并不适合,虽然痛苦与挫折或许能成为成长的磨砺,但也可能使他们错失更佳的发展机会;你只看到了孩子获得了稳定的职位,却未察觉到他们在固定的工作模式中逐渐丧失了在变动环境中寻求稳定的能力。
在咨询会的现场,一位笑容灿烂的女孩带着些许羞涩地向我走来,请求我为她介绍某个专业。我介绍完毕,她满意地点头,表示与我所说的内容相吻合。我询问她是否打算选择这个专业,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我建议她不妨也了解一下其他专业,她却笑着转身跑开,一边跑一边大声说:“不用了,我肯定会选择这个专业的,一定会的!”
我想起了24年前参加高考时的自己,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将所有批次的第一志愿都填报了新闻专业。作为一名数学成绩优异的文科生,有家长对我母亲提出疑问,为何没有选择经管类等专业。母亲解释道:“她热爱新闻。”那位家长质疑道:“如此重大的选择怎能让孩子自己决定?”母亲坚定地回应:“不,我认为她的喜好才是最重要的。”
至今已有24年时光,我依然坚守在新闻领域,心怀感激之情,一方面感激母亲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感激那个始终热爱新闻、历经漫长岁月而不放弃的自己。
石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