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实施特定措施的通知》(该通知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对于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欧盟企业的参与将被禁止。然而,《通知》并未对在欧洲境内生产并在华销售的医疗器械实施任何限制措施。
6月20日,欧盟委员会颁布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禁令,旨在调整中欧医疗器械贸易的失衡状况。自2025年6月30日起,中国企业将无法参与欧盟区域内价值达到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采购活动;同时,在医疗器械合同中,中国产品的占比不得超过50%。
作者对于欧盟此举的疑惑主要在于,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国产优质药品和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国内品牌的市占率也在稳步上升。若任何国家推出可能引发我国对等报复的贸易限制政策,那么这些国家的相关产品可能会永远失去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立足之地。
中欧医疗贸易:东升西落
2024年,中欧医疗器械的贸易总额达到了370.4亿美元。在这一总额中,我国进口的金额为280.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09%,并且自2022年以来,这一数据已经连续三年呈现下降趋势;而我国的出口额则达到了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实现了12%的增长。
从产品构成角度分析,我国对欧盟出口的高端设备增长势头强劲。以内窥镜为例,其四年出口额增长了294%;此外,7.0T核磁共振、640层CT等先进机型,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与国际水平看齐,且价格比“洋品牌”低30%,在德国、法国等市场实现了大规模的装机量。尽管欧盟依旧是我国医疗器械进口的主要来源,然而,伴随着国内产品在高端核心设备领域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那些国际品牌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占比持续减少。
以CT和核磁共振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为参照。近年来,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纷纷设立并投产了生产基地。在医疗影像领域的三大巨头中,西门子医疗在中国设立了6个研发和生产基地;GE医疗则在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CT和核磁共振的工厂;而飞利浦的产品中,95%以上已经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尽管自主品牌正在迎头赶上,但2024年GE医疗在中国的收入降幅高达15%,西门子影像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跌幅为4%,而飞利浦的销售额则出现了超过10%的下滑。
自主品牌的井喷式爆发
国产品牌在“洋品牌”营收与市场份额下滑的背后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到了2024年,我国核磁共振的国产化比例达到了35.1%,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在CT技术领域,国产320排640层CT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销售,国产设备在三级医院新增装机量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至于每次检查费用高达近万元的PET-CT,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占到了增量的30%。国产设备凭借其价格上的优势,成功将PET-CT的检查费用削减了大约25%。
在众多领域,我国品牌同样表现出色。2024年,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比例达到了44.4%,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百亿元。在超声设备领域,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2%,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13.6%。尽管在高端市场,进口产品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高端市场的格局已出现明显变化,呈现出“东升西落”的趋势。
截至2025年2月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共核准了大约五十种医用直线加速器(放疗设备),其中国内产品达到三十五种,国产产品占比大约为70%。7mm超声手术刀成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在广东省主导的16省联盟集中采购中,平均降价幅度超过了70%,手术效率也提高了40%。而质子刀、重离子刀这类通常需要投入数亿元的大型医疗设备,也都有了成熟的国产替代方案。国产放疗设备的价格仅为进口品牌的四至七成,这一优势显著减少了患者所需支付的治疗费用。
近期,多个省区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化验费用显著下降。这一变化得益于国产检验设备和试剂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反腐运动的推动下,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医疗机构相关行业的成本。
2023年,在医学检验设备领域,国产品牌在生化分析、基因测序分析、血细胞分析等9类产品中,中标金额和数量均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在这些产品中,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微生物鉴定与药敏检测、血糖检测等设备的国产化比例超过了70%,而尿液分析设备的国产化比例更是高达超过80%。
然而,国内高端医学检测设备的市场份额仍有上升的潜力。在2023年,国产质谱仪(此类设备在物理实验室中较为常见)的投标金额和数量所占比例均未超过两成;国产PCR基因检测仪器(适用于核酸检测)的投标金额占比为29.84%,而数量占比为39.65%,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依然明显。
厚积薄发与水到渠成
我国品牌近期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众多有利条件。“中国制造2025”计划及后续发布的多个行业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国产医疗器械在公立医院各层级的使用比例,从而在市场上为国产品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针对人工智能诊断、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监管部门设立了便捷的快速审批流程。我国自主品牌的制造与交付周期、售后维修服务的响应速度等方面均胜过国外品牌,同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其成本也更为经济实惠。
国内品牌在产品设计中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例如影像设备能够对多个部位进行检查,使得CT等高端设备在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显得孤芳自赏;在图像处理环节融入“中医体质辨识”的影像分析模块,帮助中医师识别痰湿、气虚等体质的影像学表现;同时,在功能上接入5G技术,便于进行远程诊断。尤为关键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创新与产业基础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累积效应,进而为众多高端技术领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数据,我国生产的医疗设备得益于国内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临床反馈系统,其更新换代的速度相较于国外产品要快一至两年。以某家国内品牌为例,其CT设备从128排升级到320排仅用了2年时间,而同系列的西门子产品完成这一升级则花费了4年;再如某国内品牌生产的超声手术刀,其口径从5毫米发展至7毫米仅需18个月,成功打破了国外品牌对“大口径”技术的长期控制。得益于我国特有的优势条件,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不断改写着全球对此领域的认知界限。
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为例,以往手术需通过开胸进行,患者术中心脏会暂时停止跳动,必须经历体外循环以及术后心脏恢复跳动等生命攸关的阶段。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往往难以承受这样的手术,只能采取保守治疗措施。然而,现在我国研发的新型心脏瓣膜,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完成置换,只需在患者股动脉部位切开一个小小的切口即可完成手术。
《俄国心装“中国门”》的报道标题,源自一位中国医生在手术圆满完成后的感慨。这位医生工作的医院位于我国版图上一座不起眼的城市,在中苏关系亲密的时期,并无苏联专家前来提供支援。而现在,这位医生身后强大的祖国支持,使他得以前往指导俄罗斯最大的心脏病治疗中心。
脑机接口技术,即在人脑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一种直接连线,旨在实现大脑与设备间的信息交流,广泛应用于辅助、增强、修复人体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提升人机交互水平。我国是全球第一个将脑机接口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国家,而在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这项技术,在现实中的我国已能用于治疗帕金森症、顽固性癫痫、高位截瘫等以往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疾病。
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样是从零起步,它充分借鉴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因人口基数庞大所带来的临床应用和反馈的巨大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了五臂机器人、无需气腹的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气腹,即微创手术中为了增加手术操作空间,需要向手术部位的人体腔内注入气体,虽然这一过程有助于扩大手术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这一市场孕育了海量的个性化需求。众多实践场景不断推动着创新和升级,使之趋于完善。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众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应用,这些成果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医疗器械领域及其他众多领域,这一趋势必将再次得到印证。全球领先的中国医疗器械,无疑将成为我们国家的全新“名片”。
近期,众多“国家级”项目在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集中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致力于研发出类似X光机般具有原理创新性的国产医疗设备。比如,各地正在推进的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不仅汇聚了高水平的诊疗能力,而且依托各创建主体的特色,确立了在零磁医学、超导医学、AI诊疗等领域的原创医疗设备创新发展的目标。
至本文撰写完毕,针对我国于2025年7月10日发布的《通知》,欧盟所采取的唯一升级举措,不过是试探性地提出取消欧盟高级官员访华。在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欧盟反制手段的匮乏,凸显出其挑衅行为的盲目与轻率。我深感困惑,为何欧洲要在这样一个不恰当的时刻,选择与中国展开一场错误的冲突?莫非是认为我国市场的代理商都身怀背景,若让他们承受一些艰辛,便会自发地提供支持,如同欧洲某些“院外游说”团体一般,试图对我们国家的重大政策施加某种影响力?然而,他们实在是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中国人并不买这种账。
本文阐述了我国众多上市公司近年的业绩表现,然而,鉴于作者个人在投资医药股时屡遭亏损,我的观点并不等同于整个市场的看法,“我以为”并不等同于“大A股市场以为”,犹如股市中的警示灯,故此,本文并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